【拼音】:Zhujiao Xurenquan zhi Cheng

【外语】:授职争议

从11世纪中叶到12世纪初,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为争夺主教任命权和册封权而发生争端。中世纪西欧的各级封建领主都是其上级的附庸。被授予爵位的人必须向族长效忠并接受任命仪式。德国各地的主教都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臣,由皇帝任命。主教的教区是他的封地,他在该地区享有的教会和世俗权力均由皇帝授予。皇帝和世俗政府利用这一点对教会进行控制。教会领主有时利用自己当地的力量与教皇对抗,有时则依靠教皇的权力与世俗领主竞争。

长期以来,教廷与各国世俗领主既相互依赖,又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争斗。教皇试图通过依赖皇帝来摆脱意大利贵族的控制。 11世纪以来,罗马教廷更加重视对德国教会的控制问题,认为教会的权力不应受制于君主,皇帝无权干涉选拔任命主教。教皇尼古拉二世试图使德国教会摆脱世俗权力的控制,他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公开反对世俗君主操纵主教的提名和任命。格列高利七世即位后,矛盾进一步激化。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主教任命问题上的戏剧性对抗,将中世纪罗马教廷与王室争霸的历史推向了高潮。 1075年,格列高利以整顿教会法、反对教会世俗化、禁止买卖神职人员和神父婚姻为由,在通谕中废除了世俗君主任命神职人员的权利。亨利立即反击,并于次年1月在沃尔姆斯召开德国主教会议谴责教皇。 2月初,格列高利在罗马拉特兰宫召开会议,将亨利逐出教会并解散臣民对他的效忠,迫使亨利于1077年冬前往意大利卡诺莎乞求教皇宽恕。亨利得到教皇的赦免后,赢得了时间,重组军队与教皇作战。格列高利再次将亨利逐出教会,立反对亨利的鲁道夫为皇帝。但政治形势对亨利有利,此举失败了。亨利召集了亲德主教会议,废黜了格列高利,并任命了教皇克莱门特三世。 1081年鲁道夫战败去世。亨利进军意大利,围困罗马三年。格列高利于 1085 年放弃这座城市并在流放中去世。

格列高利七世和亨利四世去世后,他们的继任者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 1122年,教皇卡利克斯图斯二世与国王亨利五世缔结了《沃尔姆斯宗教条约》。双方同意,德国主教不再由皇帝直接任命,而必须由教会根据教会法在皇帝或其代表在场的情况下选举产生。如果有意见分歧,皇帝有权介入,但必须与大主教和其他德国主教协商解决;主教在其封地内的世俗权力由皇帝授予(主教在行礼时被授予帝国权杖),教会权力由教皇授予(主教在行礼时被授予牧杖和戒指) 。至此,主教任命之争以双方妥协告终。

类似的斗争在英国、法国等国家也发生过,但持续时间和激烈程度都不如德国,而且都在《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之前得到了解决。